ANGLE

五月初的一天,天气晴朗,朋友相邀去郊外钓鱼。两部车子载着三家眷属,西北向开出城半个小时左右,到了一个某某“农家乐”的去处。这原是一片丘陵野地,少有农家,也谈不上青山绿水,只是被环抱在灌木杂草丛生的丘峦之间,有一弯湖泊、几方草塘,被商人买下开发出来,放入成鱼,供人垂钓,模拟山乡野趣。岸边堤坝上则被开发出一溜貌似古朴的长廊,可以凭栏观景、临风纳凉,几张方桌,若干长凳,如此布置,正方便于女眷打牌。
因是假期,游人如织,徜徉在湖区一带。为避喧嚣,男士们选在山丘后侧一方钓客不多又时见起获的小塘,悬竿垂纶、放下钓钩,静待標动。友等皆系熟手,不久便频频拉竿,多是四两左右的鲫鱼挂钩。唯有我钓起的几条,俗称麻古竜子,形如么指大小,难以为肴,只有放生回塘。同是蚯蚓为餌,何以鱼也欺生?午饭后心有不甘,独自先到池边,续又拉起几条小么指,直到友返来,方见证拉起一尾鲫鱼。以后收获渐多,陆续又钓起多尾。
最后盘点,共计有三、四十条,除友所钓一条二斤许的鲩鱼之外,其余均是鲫鱼,大小整齐,因是商家买来成鱼放养之故。钓起后,按每斤六元或六元五付给商家,这是现时的行规。好在钓翁之意不在鱼,在乎山水之间也,所以明知贵过市场价格,也就没有人去和商家计较。
这些年来,视野所及的人类活动几乎无一不被商业化、功利化了,钓鱼也不免俗,真正的乡村野钓恐怕已经没有了,我也因此少了很多兴趣。唯有想起少年时节,一支细长青竹,用炭火熏直,再配上三米琴弦、一只鹅莩,即可为竿;再把面粉掺水揉熟,搓成小团,即可为饵。每逢暑期放假,常常荷这三尺钓竿,戴一顶旧笠,在村边野塘畔柳阴下垂钓,运气好时能从荷影间钓出三、四两重的青鲫。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小鱼,麻古竜子尤爱贪钩,一个下午,顶着烈日,可以拉起四、五十尾。拿回家中,祖母洗净后用面粉一裹,放入油锅里炸透,在那个年代即是一餐不可多得的美食。回忆起来,与时下比,钓也好、吃也好,都是别样滋味。
星转斗移、世道沧桑,太阳或许还是那个太阳,月亮或许还是那个月亮,但天肯定已经不再是那个天,地也不再是那个地了。当年垂钓的水塘肯定地消失了,旧址之上盖起了密集的民居,但却依稀还记得那方清澈的池水,及倒映在那方池水里的湛蓝的天空、洁白的云朵,一旦鱼儿咬钩,它们就随着一圈圈细碎的涟旖荡漾摇曵,幻化成令人暇想无穷的图画。相比之下,当今的天空则要简略多了,大量飘浮的各种粉尘已经使空间的水气难有积聚成云朵的可能性,有天无云,也就更无须用任何色彩来装饰,一年四季、春夏秋冬,永远的长天一色:灰濛濛。坐在家中看到的蓝天白云,只能通过唯一的一扇窗子,它乃是MICROSOFT的WINDOWS!

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留下评论